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645119511
subspace與心流
福薩德
心流:心流論(Flow),亦為神馳、沉浸。是1975年由奇克森特米哈伊·米哈伊( Csíkszentmihályi Mihály)所提出的心理學概念,其描述人們進入一種完全沉浸(專注)和完全投入於活動本身的心智振奮狀態。在適當的條件下,心流可以變成催眠或「狂喜」(「意識減弱的陶醉狀態」)[1]
「Subspace」發生在一些比較激烈的BDSM場景,sub意識狀態的改變。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,可能在某些調整、管教項目裡,sub受到暫時的身體和精神刺激,發生應激反應,體內激素(內啡肽、皮質醇、腎上腺素等)在短時間內大量釋放所引起的心流狀態。
進入Subspace的順從者本質上進入了一種恍惚狀態。在這種恍惚狀態下,她們情緒更加敏感也更加脆弱,當sub被引導後,可能會進入狂喜狀態,整個人注意力高度集中,感受外界刺激的能力也被放大,興奮感要比自然進入某種狀態時強烈得多,甚至身體會伴隨著輕微的「抽搐」。之後,她們往往會精疲力盡卻有很強烈的滿足感,即「累卻充實」。因此,當sub進入子空間時,必須要有經驗豐富的照顧者進行引導、安撫和監視。
子空間或流
在我看來sub進入子空間屬於一種「心流」狀態:
當人們處於心流狀態,可能會以下特徵:
自動運轉:事情做起來順手不需多加思考,身體自動發揮作用。
時間流逝:處於心流狀態中,不會在意時間的流逝,直到回到正常狀態後,才會注意到已經過了多久。
不知不覺他物:專注投入事物之中,導致不易察覺像飢餓、手機震動等其他感覺與刺激。
感到愉悅:在事情完成後,感受到愉悅、滿足、成就感等正向情緒。
其實進入「心流」並不難,舉個簡單的例子,你是否有刷短影片而忘記時間的體驗?沉浸在專注的事情,猛然才發現時間已過去很久,這也算得上「心流」狀態,只不過結果,我們可能感覺不到愉悅等正向情緒罷了。在大學期間,我經歷過一次比較嚴重的感冒,初癒時,也許得益於長時間的休息或服用藥物抑制某些激素的釋放,我總能專注於各種事情,長時間處於沉靜的狀態,同學的干擾和各種吵鬧聲總能被我有意無意地忽略掉,我想這也算是一種「心流」。
從科學角度講,順從者進入“subspace”稍難些,需要足夠的引導和刺激,正如之前所講,“比較激烈的b(ds)m場景”,比如KB、SP、命令等羞恥感較強的管教手段,此外還需要管教者獨特的氣質(例如sub慾望強烈,Dom更需禁慾和克制,Dom)的姿態、姿態和克制動作。
「腎上腺素和皮質醇(adrenaline and cortisol)都是壓力性荷爾蒙。」[2]
透過較強刺激的管教手段會提高腎上腺素和皮質醇水平,皮質醇腎上腺素水平升高具有一致性。引起血壓和心率升高,呼吸頻率加快,感覺增強。如果處於正面狀態,興奮感也會倍增。
同時,內啡肽因體力消耗、被傷害(如being flogged)和sexual arousal 而發揮作用,內啡肽可以降低疼痛敏感性,同時能增強慾望,產生一種欣快感。
這增加了許多不真實感,如果處在適合的環境(光線、氣味、聲音等氛圍)sub很容易進入子空間。
後期護理
如果順從者第一次進入子空間,作為照顧者要保持冷靜和專注,並時刻關注sub是否開始顯得茫然、痛苦或幸福、著迷,如果她處於痛苦之中,即使脫離subsapce後,她可能很久才能建立和現實的連接,且此過程易受到暗示,還可能會出現沮喪、焦慮、感到羞恥或自我厭惡等手段,此刻照顧者不緊地恢復為語言,此刻需要緊張。
附註:
subspace玩法對Dom經驗水準要求極高,如果沒有足夠的信任不建議sub聽從指引並進入其中。
下篇:放置PLay與正念
參考
^ Birce Polat:音樂練習過程中流動經驗的差異。 epubli,柏林 2013 年,ISBN 978-3-8442-4892-0,第 14-15 頁。
^使用 EFT 進行矩陣重印:重寫你的過去,改變你的未來,作者:卡爾道森;乾草屋,2010 年